当前位置: 首页 » “金砖国家”专题

金砖国家校长论坛分论坛一:新挑战、新举措 21世纪金砖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
发布时间: 2015-11-11  

 10月17日,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下午,由教育学部承办的“新挑战、新举措 21世纪金砖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分论坛在英东学术会堂举行。
在简短的开幕式上,巴西圣保罗大学教育学院Bueno院长、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GUBIN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KHADRIA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家永副部长和南非开普敦大学Jappie教授分别向分论坛表示祝贺。

来自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Schleicher先生做了题为《高等教育的国际评价标准》的分论坛主题报告。他在OECD长期主持PISA测试,被成为Pisa之父。Schleicher与参会者分享和探讨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基准化分析法。Schleicher的演讲主要从“高等教育的扩展有无止境”,“教育机构参与提升学生学习需求的发展进程如何,是否成功”,“是否能有一个系统性的创新去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以及“我们能拓展大量的教育,使得他们从面向个人的教育转变为面向大众的教育吗?”四个方面展开。
围绕第一个问题,Schleicher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展示了各国高等教育自1995至2011年的变化历程,主要围绕学生个人的花费与教育需求两方面展开,同时以美国为例,进行了着重分析。接着,利用数据说话,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教育中受益,并提出他们对于教育的期望。之后,利用数据,分析例如OECD成员国、G20成员国、欧洲、北美等国家学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深造的趋势及主要的输入输出国。接着,通过图表数据的分析指出:交换留学的教育对于社会收入的增长有着突出作用。但同时,Schleicher也指出,并不是所有国家学生出国留学的趋势都在上升,也有一部分国家出现了缓慢的下滑趋势,同样地,这个结论也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得。另一方面,Schleicher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例如很少一部分国家有充足的可持续资金用于教育的扩张等。
而在第二个问题的探讨方面,Schleicher指出了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技能不匹配等原因导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同时用人单位也招不着人,并举出了大量的数据作为观点的支撑。

对于第三个问题,Schleicher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学历与技能并不完全对等的观点。

在最后一个问题的分析上,Schleicher认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已经开始接受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在演讲的最后,Schleicher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希望数据可以越来越多的被用于高等教育研究。

主题报告后,分论坛分为两个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宝存教授主持。

来自印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的Binod KHADRIA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呈现了金砖五国和墨西哥这些南部经济体经济GDP的增长图,尤其提到墨西哥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的崛起,以及共同作为南部经济体的地位。KHADRIA教授倡导墨西哥加入金砖五国,成为BRICAM。其次,他主要探讨了印度的留学生问题。通过金砖五国以及墨西哥的海外留学生的分布状况统计图,说明金砖五国、墨西哥的留学生输出大国的地位,着重指出中国和印度是留学生输出大国。而留学生的主要流向是欧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教授由此提出希望通过发展本国教育,尤其是在提升质量方面努力,来吸引外国留学生到印度学习,刺激经济增长。表达了印度愿意为留学生提供留学生服务的热情。在问答环节,KHADRIA教授指出,印度吸引留学生的关键是大学质量的提升,另外,金砖五国内留学生更加频繁的流动的愿望达成,需要金砖五国的共同合作。在回答如何解决留学中存在的两个普遍问题:语言障碍和留学费用时,KHADRIA教授回答,语言障碍问题的解决在于,在印度普及英语,同时应保持自身本土语言的发展,在这两者之间应该找到平衡。在费用问题上,教授首先非常认同留学费用作为吸引留学生的焦点问题,提出印度将提供一些资助,比如完善奖学金制度。最后,教授再次强调大学质量的发展作为解决留学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希望金砖五国相互提供技术和学术支持,以实现共同的质量拔高。

来自厦门大学的史秋衡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中国高校分类发展问题及改革思路。他首先介绍了其他金砖四国高校分类状况与特征,通过比较其特点,得出了院校分类存在明显国别差异、院校发展和国家实力背景相关、传统公立综合大学为尊等结论。之后,他介绍了中国高校分类现状与问题,以及所做的关于中国高校分类的实证研究及其调研结论。最后,他讲解了中国高校分类发展的实现路径。

厦门大学的俄罗斯专家Larisa Smirnova具有多国交流的背景。她用自身背景作为引子,讲述“欧亚高等教育一体化”这个问题。她介绍了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对接”现状,并谈到,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双方承认学位、学术成就和学术期刊等制度不成熟。通过德俄、中俄、中美之间学术合作的比较,得出中俄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中美、俄欧之间的学术合作存在差异的结论。她在政策层面分析了推动欧亚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前景和大方向,并对于俄罗斯学习西方和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议。

来自复旦大学的熊庆年教授就“中国大学理事会功能的实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通过一篇论文,回顾了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建立和变革过程,对于大学董事会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其作用和意义。接着,他对教育部关于理事会制度新政策的文本进行了解读,并运用图表和相关数据介绍了直属高校执行政策的现状。最后,他用南方科技大学的例子来讲解设置理事会的政策意义,并对于如何打造理事会3.0版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第二分会场主持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担任。

来自印度University of Baroda的 Pushpanadham Karanam教授的发言主题为“高等教育全球化:金砖国家培养学术联盟和网络研究”。他认为,我们团结就能带来改变,当代社会中知识就是金钱,全球化公民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大学是新观点萌芽发展的地方。通过给予人们知识,可以增加并多样化他们的认识。高等教育扩大了生产力,与此同时提升了国家竞争力。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和一大批有技能并且受过教育的人对于保证真正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Karanam教授还介绍了印度大学的现状。

南非University of Cape Town的Naziema Jappie教授讲了关于公平、通道与成功的问题,重点关注了南非高等教育的广泛参与问题。在南非,由于许多学生负担不起大学的费用,许多人完全没有高等教育的概念。因此她重点提出了以下的原则:第一,高等教育应该不分种族、性别、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阶级、年龄、语言、宗教和地域。第二,政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成功参与高等教育,这种通路若没有成功的机会就是空头支票。第三,公平和优秀的学术水平两者都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第四,改善高等教育,录取标准不能只关注每个学习者的成绩,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并认可他的潜力。

来自印度的Jandhyala BG Tilak校长的主题是为印度的社会经济转变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他先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的现状,虽然大学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印度大学在任何排名中都没有进入前200名,由此引出他关于教育政策中“3E”的想法,即Expansion, Equity and Excellence,扩展、公平与卓越。他又重点阐述了关于卓越的看法,包括自主、学科多样性、学术高质量、创新、教育国际化以及建立高等教育中心。最后,他提出了印度目前面临着教育公平和资源限制的挑战。

来自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学生学习的优势与弱点。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她认为中国学生奉行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有利于在人口繁荣的全球化时代建立和谐的关系。而缺点就是学生参与度较低,批判性思维低,导致学生发展缓慢。与美国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批判性思维处于劣势。这一点值得大家深思。

最后,来自俄罗斯Moscow State University的OLEG GUBIN教授多变量分析了大学的学术声誉。通过展示世界学术专家的分布,GUBIN教授分析了影响2015年大学排名的因素和相关系数,包括引用的总数、出版物合作等等。接着,他引入了两种关于大学声誉排名的模型。根据2013年Web of Science上的研究,影响大学的学术声誉排名的多因素中,在国际合著的出版物、总合著的出版物、总引用、引用或教师是几个重要的因素。
(转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004   电话:010-58804929   传真:86-10-58804929
版权所有 ©2015-2016 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