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

俄罗斯学界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认知
发布时间: 2020-12-30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建设绕不过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对于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方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即“一带一盟”的关系,是对接合作,还是相互竞争,俄罗斯学界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戒备、观望、反复的算计,到逐渐有所兴趣,有所热情;从一定程度的部分理解,并非甘心的模糊支持,到比较积极地主张战略对接,期望搭上中国经济便车,希望有所作为。“一带一盟”实践数年,俄方有所配合,有所保留,有所希望。随着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理性选择的上升,两者和平并存,对接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俄学界对“一带一盟”关系认知的主流。“一带一盟”相辅互补,互利双赢,合作前景广阔,良性互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善意竞争。俄认识和实践上具有矛盾性、两面性、实用性、动态性,以及政治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关键词】“一带一盟”  中俄关系 对接合作 认知 竞合

  

俄罗斯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一带一路”要经过俄罗斯领土及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部委文件提到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经济走廊中,有三大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直接与俄罗斯相关。近来新出现的“冰上丝绸之路”也要绕行俄罗斯沿岸的北冰洋和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带。因此,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俄罗斯学术界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即“一带一盟”的对接合作?中国应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在进入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学者分别从区域经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新闻媒体等方面论述俄罗斯学界的认知和态度,提供了考察和研究这一问题的部分视角和重要内容。但不足之处是:针对性不够,也不够全面、系统;引用俄罗斯学界直接的论述比较少,未必准确和深入;有一些臆测的成分;引用官方立场和政治文件过多。而俄罗斯学界在“一带一盟”关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中俄关系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说,俄罗斯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一盟”对接经历了一个矛盾的认识过程,即从初期的疑虑、担忧到逐渐理解、接受、参与,有纠结、犹豫、反复的过程。俄政界和学界表现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政界从事“高级政治”“高级经济”,解决大局问题,重在战略布局、长远规划和解决问题。而学者则更为理性务实,重在分析问题,相对谨慎,甚至喜欢批评。本文根据俄学界观点内容的发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一 初期俄学界对“一带一盟”的不同认知

  

2013年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相比政界,俄罗斯学界的反应要“滞后”一些、相对冷静和“学术”一些。学者相对客观、超脱,较少短时期实用考量,更关注本国的实际利益、长远利益。他们发出了很多不同甚至矛盾的声音。同一位学者,也可能在不同时期观点发生了变化。有赞成者,认为“一带一盟”利益一致,可以兼容、对接合作。托多罗夫(Владимир  Тодоров)2015年3月31日 在《报纸》发表文章指出,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继续恶化的大背景下,俄已经准备好就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的可能方案进行谈判,双方处于作出决定的重要阶段。卡拉加诺夫发文指出,中国向西发展对俄罗斯极为有利,俄罗斯应当以同时面向欧亚的政策代替已经失败的向欧洲一边倒的政策,用“大欧亚”代替未能建立的“大欧洲”。俄罗斯同中国建立了友好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协议,可成功避免双方在中亚的竞争,赢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深化合作的巨大机遇,因此,俄拥有了新一轮发展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存在陷入所谓“孤立主义”的困境问题。

  

赞成者多从世界经济和欧亚经济、金融格局的视角出发,认为俄罗斯向东转远远超出了经济民族主义考虑,“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有利于打破“万能的”三方组合(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垄断和霸权地位,而恰恰是美国在竭力维护其在欧亚地区和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并企图阻止中俄联手的欧亚一体化进程。世界地缘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迫使俄罗斯和中国寻求建立新秩序的新途径,导致两国加强相互关系并尝试协调各自的一体化方案,而上海合作组织应是最合适的选择。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的刺激,“一带一路”“一带一盟”给俄经济带来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俄罗斯特别需要互联互通,可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建立交通物流网络,实现俄自己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俄罗斯没有任何机会阻止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存在,中国向西推进是必然的,中亚国家也没有加强同中国合作的替代方案;“一带一盟”可以促进大欧亚一体化合作,形成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新的中心。“一带一盟”对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会带动中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推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机制为欧亚地区带来了机遇”,因此还有一些赞成者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绕过俄罗斯,从中亚直接通过里海—高加索、黑海或中东通向欧洲,与欧盟直接对接,使俄失去这一发展机遇。俄著名智库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在《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俄罗斯观点》的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可以和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有利于中俄双方,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俄《消息报》谈到在俄“转向东方”的背景下,中国等国对俄直接投资在2017年增加了,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达90亿美元左右,主要是油气和矿产领域。西伯利亚北极附近的亚马尔天然气项目需要27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中国CNPC占20%的股份,另外中国的丝路基金占9.9%。亚·列克秀金娜教授认为,俄参与“一带一路”,有利于实现一些重要经济发展任务,加快跨境运输发展,促进远东地区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吸引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贷款,为俄企业进入庞大中国市场(特别是食品和农产品)提供机会。俄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叶莲娜·库兹明娜主任认为,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将有助于中亚国家建立新的产业和新的发展中心,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对于中亚人口稠密地区非常重要。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马斯洛夫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非常重要和及时,这是俄中合作获得强大动力的唯一选择。俄中找到了“对接”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这是完全符合两国利益的重要政治决定”。

  

怀疑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一带一盟”合作者有之,认为中国的意图不明。担忧者有之,认为会损害俄罗斯的利益。反对者不多,如俄国民经济和国家行政学院齐普利亚耶夫(Сергей Ципляев) 就公开主张“丝绸之路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一个‘金箍’”,认为与中国对接合作是错误的选择。

  

俄学界对中国的不解和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第一,“一带一路”的内容、目的、实施手段是什么?其内容(广度和深度)和地域(广度和宽度)在哪里?有没有边界?“一带一路”有没有机制?为什么没有“硬机制”?其利益协调、资金管理及合作机制上是否存在问题?第二,“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国家大战略?即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他们既担心“一带一路”会绕过俄罗斯,使俄陷入了孤立,并失去发展的机遇;也担心中俄双方发展战略是矛盾的、冲突的,“一带一路”建设会损害俄罗斯的地缘经济利益,架空俄原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压低俄罗斯能源的价格,使俄变成资源、原料供应国和附庸国。第三,担忧“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会破坏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吸引力,掏空欧亚经济联盟,使俄传统的“后院”包括中亚、蒙古、高加索向中国靠拢而疏远俄罗斯,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使俄罗斯边缘化,中国取而代之,成为“大欧亚”的掌控者,从而损害俄国际影响和大国地位。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俄构成的挑战,俄学者较多担忧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能会影响俄亚欧一体化计划。在俄经济影响力弱化的背景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第二,在俄欧关系渐冷的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第三,在交通运输方面,在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运输走廊的替代效应下,跨西伯利亚欧亚大陆桥的作用和功能会下降。此外,还包括中国在俄经济活动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挤压俄中小企业,造成俄环境和生态破坏,包括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等。

  

因此,尽管俄官方表态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但还是有所保留的。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拉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对接的实质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对接的含义以及对接对俄罗斯的有利与不利之处。其中,不利方面包括中国在中亚地位和影响的扩大以及俄罗斯影响的相对降低;俄境内原有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等可能会架空。好处是可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共同建设高铁等基础设施,激活俄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其经济收入,促进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拉林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在目前的情势下,其发展战略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开放,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会,同中国进行最大限度的全方位合作,巩固欧亚经济联盟。莫斯科大学布兹加林(A.Бузгалин)教授、高等经济大学布拉捷尔斯基(М. Братерский)教授、彼得堡大学国际关系学者阿列克谢耶夫娜(Н.Алексеевна)教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扎维娅洛娃(Завьялова)教授等,都相信“一带一盟”的对接合作是有前景的,有战略意义的,但这一进程是“复杂的”,“困难的”,甚至“有风险的”。他们认为或许要从具体领域和问题的合作入手。还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总的构想,欧亚经济联盟是贸易组织,是统一经济空间。因此,两者是不能对接的。”即便要对接,也主要是“作为保障中国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实施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手段”,而不是形成共同体或一体化。因此,俄在实践中对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比较消极。

  

俄向来拥有强大的亲欧派和西方派,并且根基很深。但在西方对俄经济制裁、俄与西方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俄公开反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声音并不大,多数主张全方位的东西平衡。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向亚太转移,对华友好成为俄民意主流。俄对“一带一盟”的报道和讨论越来越多。2016年1~12月间,215家俄罗斯媒体发布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总量为787篇。从全年报道的声量来看,俄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以及正面的报道呈现出“双升”的趋势。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俄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关注甚至超过了TPP。一般来说,俄的倡议主张,政治家正面推进,学界反面警醒,智库出谋划策。政界引导学界,政界和学界相互影响,俄也存在“旋转门”渠道。俄权威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在《面向大洋: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的报告指出:“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欧亚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是俄中关系的新起点。俄中扩展区域合作的趋势不可阻挡。对俄中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可能进行竞争的担忧没有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俄精英的认识。俄人民友谊大学塔夫罗夫斯基(Ю.Тавровский)教授指出,“一带一路”是思想创新,俄从过去的过境之地变成 一个主要的合作伙伴。美日从东部海洋方向包围中国、TPP排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显然在西部的处境要好得多,中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很紧密,中俄和中亚国家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俄高等经济大学教授斯克里巴(А.Скриба)教授认为“一带一盟”相互并不矛盾,在中亚地区并不构成竞争,并且有很光明的前景,但如何实现、落实,还要考虑其内部动力和政治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对一体化和对接合作的内部动力,光外部刺激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知名学者马卡洛夫认为“转向东方”初期不是很成功,甚至是“挫败”,因为在西方经济制裁俄罗斯的大背景下对俄投资有风险,中国投资者不会为了政治合作而牺牲经济利益,俄对中国伙伴取代欧洲的期望过高了。由于最初对中俄两国高层的呼吁、两国“一带一盟”对抗合作期望过高,因此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成果,俄罗斯政界和学界有些失望,认为中国方面对与俄经济合作态度严苛,过于谨慎,两国底层互信不足,经济合作前景不是很好。俄部分学人对两国实力差距的拉大和中国军力的增强感到担忧。

  

二 俄学界对“一带一盟”认知的新进展

  

2015年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两国向实现战略对接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西方对俄实行经济制裁的大背景下,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向东看”、“转向东方”,俄对中方的期望不言自明。随着“一带一路”的实践和推进,俄学界大多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前景趋于客观理性,认可其将惠及沿线国家,抱有希望,但认为具体困难还是很多、很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下行,中美贸易战的展开和中美关系的恶化,俄少数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经验持谨慎态度。“俄罗斯媒体目前倾向于不负面报道中国,但对中国的担忧并未消失,只是开始以间接和遮掩的方式”呈现,或可称为“隐喻性的语言”。马卡洛夫教授不无担心地谈到:“两国签署的文件仅仅说明了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开放性特点,并且邀请俄罗斯(及其他国家)在欧亚大陆中心区域开展合作,而不是在此之前的各国自行扩大投资”,“故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不应该作为两国投资合作的突破口而予以讨论。应当创造关于独立于政治协议的条件。”俄方学者认为两国方案是互补的,虽然存在竞争,中方尊重俄方的政治利益,两者需要协调并加强在中亚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工作,特别是俄罗斯境内东—西线铁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内的南北线交通,并把说服中国作为俄对外部门一项重要的外交任务。俄个别学者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可能会导致西方指责中俄搞‘帮派活动’”。俄罗斯政界和学界一个共识是,俄“转向东方”虽然没有获得期望的效果,中国没有能够取代欧盟成为俄的替代经济伙伴,但“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是有前景的。马卡洛夫教授认为:“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实施和‘一带一盟’对接协议的签订,有三个机遇摆在俄罗斯面前:欧亚区域物流运输一体化;跨国工业合作的加深;战略规划的拓宽,直到完全建立‘大欧亚’共同体。”“需要确定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和作为其参与者的俄罗斯有哪些东西可以提供给中国——这是近年来俄罗斯外交政治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赫费茨(Б.А.Хейфец)教授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经济合作倡议,其对接合作的方式灵活、富于弹性,并且对任何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比较方便,要使内部各种障碍因素“中立化”“无为化”“沉默化”,对接的方式有三种: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前两者的结合和互补。在2017年中国全国人大、政协倡议期间,俄罗斯各界对“一带一路”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以前俄媒体与学者在谈到“一带一路”时还要解释“一带一路”是什么,逐渐地,俄语的“一带一路”为俄人所知悉,学者用汉语发音“一带一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原所长卢贾宁用标准的中文谈到“一带一路”,表示这是最佳的全球化模式,“而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过程是推动合作、推进全球化发展的区域方案之一”。卢贾宁的观点具有某种代表性。这种正面的、乐观的意见日渐占上风,并逐渐成为俄主流认识。正因为如此,莫斯科中国商贸中心正在加紧修建,第一座黑龙江公路大桥(黑河)、同江铁路大桥建设取得突破。中俄电子商务、跨国快递业务风生水起,中国对俄冰激凌和饮用水(特别是来自贝加尔湖的水)需求旺盛。两国相互旅游人数激增,成为新的亮点。亚库宁曾担任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总裁,卸任后任大学教授,积极到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商讨和研究“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等等。对于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俄罗斯媒体给予了大量关注和报道。塔斯社采访多位俄罗斯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景广阔。今日俄罗斯通讯社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提倡互利共赢,参与其中的每一方都能收获利益。普京总统作为主宾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称赞亚欧一体化是一件宏伟事业,表示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发表文章认为,“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得以成功举行,是因为中国在合适的时间说出了该说的话,所以产生了特殊的作用;该论坛不只是讨论如何建设欧亚大陆上的交通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出了“世界应该往哪儿走、应该做什么”的倡议。这种倡议对于全世界来说正当其时。2017年以来,中俄两国经贸、旅游、电商发展迅猛,中国对俄粮食、食品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2018年5月,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说,中俄正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探索打造自由贸易区(FTA)的可能性,两国政府还在积极探讨,起草新的油气合作协议。即便是对两国对接有疑义的个别学者也承认:“由俄罗斯发挥主要作用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能够对这个地区(中亚)投资安全起保障作用”。俄媒盘点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外交拿出漂亮成绩单,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的不断增长,巩固了这个世界项目的声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的主要天然气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也大大巩固了本国的能源安全。

  

至于对俄影响,俄学界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评价渐趋理性、冷静、务实,因为中国的投资仍然少于日本,更不能取代传统上的欧盟,并且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不在对俄投资之下,这与两国的政治关系、地缘优势很不相称,与早先的期望相比,俄方有些失望,但还抱有希望和期待,因为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在制造、交通、农业、战略性大项目、航天航天、高科技等领域。涉及关税、能源价格、建立自由贸易区等具体问题,俄方非常谨慎,有时回避。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问题上,俄对双边谈判未必比多边谈判更热心。

  

作为一个大国,俄当然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但对基于与中国伙伴平等而广泛的合作感兴趣,持一种虽不无谨慎但总体欢迎的态度。前副总理舒瓦洛夫认为,双方开展的合作必须“在欧亚经济联盟的框架下进行”。俄媒体认为,两国关于“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声明的签署只是双边的,并没有与其他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联署。有鉴于此,俄一方面渴望在欧亚地区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经济联盟,同时也可能提出自己的替代性方案。卡拉加诺夫教授强调,俄外交优先事项之一是在大欧亚理念基础上与中国构建坚固的相互关系。普京总统2018年3月表示,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莫斯科珍视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并将不断扩大两国关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和大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吻合。俄将扩大与中国具体的合作。在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中美关系恶化以来,中国加大了从俄罗斯的进口,如增加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两国加强了能源、交通和地方合作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8年11月日普京在“俄罗斯在召唤”主题论坛上说,“美国曾经大量出口(大豆),现在我们将着手此事。我们与中国朋友商定,将出口禽肉以及其他商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中俄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后启动的首个重大能源项目,两国实现了资源和市场、资金和技术的最佳配置,将对“冰上丝绸之路”未来建设和中俄能源合作产生深远影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研究员В.Е.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建立在欧亚一体化基础上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涉及亚太地区的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中俄边境和地方合作、跨地区安全与人文合作,总的来说他持比较正面积极的观点和基调。2015年5月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5月31日,《俄罗斯报》刊登一篇对卡拉加诺夫的采访文章。卡拉加诺夫明确提出,中俄正在构建新型联合体——大欧亚,并解读了大欧亚的基本内涵。2016年5月,普京在俄罗斯—东盟对话会议上表示,欧亚大陆上除了“欧亚经济联盟和东盟建设自贸区”外,“另一个具有前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可能是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的相互对接”“我们将讨论建立有欧亚经济联盟、东盟和上合组织参加的广泛的跨国伙伴关系”。2016年6月,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建设“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建议考虑建设有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有着紧密联系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以及我们的独联体伙伴,和其他感兴趣的国家和组织参与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两国学者对“大欧亚伙伴关系”进行了共同研究,达成了很多共识,倾向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两者并存交叉,对接合作。自从俄政界和普京总统采用了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提法后,“大欧亚伙伴关系”一词成为俄学界讨论的热点。认为“大欧亚”是俄罗斯的“母亲”和“老家”,“转向东方”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回家”“归根”。卡拉加诺夫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向西发展,俄罗斯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转向东方”,亚洲国家越来越依赖亚欧内陆贸易和内部市场,“亚洲的亚洲”趋势渐长。大欧亚思想在中俄两国元首正式认可后,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90%的思想内容的是吻合的。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2018年中俄贸易总量急剧增长,历史性地首次超过1 000亿美元,2019年又超过1 100亿美元,而且势头不减,潜力很大。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俄东方经济论坛,双方签署了高达2 000亿元的经贸合作项目。2019年4月在第二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俄官员和学者形成共识,“一带一路”不只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更在乎降低地区政治紧张气氛,让中国与一些地缘支轴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更紧密。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应邀首次出席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俄方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中方支持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推动一体化进程。双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方面加强协调行动”。卡拉加诺夫教授认为,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90%的内容是交叉的、一致的。维洛库诺夫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可行性很高的倡议,要看“一带一路”战略性倡议的长期效应,特别是2020年以后的几十年的效果中信基金会中俄战略协作中心—瓦尔代俱乐部“后疫情时代中俄经济领域战略协作研讨会”。。马斯洛夫教授认为中俄有共同的利益,应该共同提出一些愿景和看法,一些新的全面性的倡议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一个指针。“一带一路”与大欧亚倡议的对接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实际上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三 分析与思考

  

“一带一盟”是对接合作,还是相互竞争,俄罗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随着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理性选择的支配,和平共处、并行不悖、对接合作成为俄学界“一带一盟”关系认知的主流。良性互动的同时也存在善意竞争,即竞合关系。这些都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特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必过分解读。俄支持对接合作,同时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把中国作为“转向东方”最主要的伙伴,但中国并非唯一伙伴。俄对“一带一盟”合作持有某种保留。俄政府认可“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动轮,经济与政治两重动机,认识和实践上具有矛盾性、两面性、实用性、动态性,还有政治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俄与西方强硬对抗,经济遭受多轮制裁和打压,内外交困,其提出的倡议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的影响力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俄“向东看”“转向东方”的客观原因之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俄关系总体上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考验。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大国、邻国,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有怀疑、担忧、观望和保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个别人甚至想借中美关系恶化渔利,争取俄摆脱困境、赢得主动地位,这种倾向值得注意,但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因小失大。俄是欧亚和世界大国,不可以幻想俄把别国利益置于本国利益之上,把外国倡议置于本国发展战略之上,也即不大可能全盘接受“一带一路”。正因如此,从反面说明了俄作为一个欧亚大国和世界大国的成熟性和可靠性。如此大规模地报道、讨论、参与、对接践行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和“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已属难得。毕竟谁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承认别人的主导地位。事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要让时间、实践和市场去最后解决问题。俄文中表达对接、合作之意的有两个词Сопряжение、Состыковка,俄学界较多使用Сопряжение一词。“Сопряжение”原意指钢管、螺丝等相向而行,相互策应,相互配合,无缝对接,但两个还是两个,1+1="2,并没有变成一个。Состыковка意指两相交并,溶合,变成一个,如两条河流相汇融合,1+1=1。这种微妙的情况要求我们,在中国经济实力事实占优、俄罗斯需要中国但其自尊心极强的时代变局下,做好耐心的解释、说服、增信释疑的工作,做到平等相待,战略对接,合作共进,以诚相交,润物无声是非常重要的。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既符合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也符合亚欧一体化的具体需求,两者并存,相互补充,既相辅相成,又共同发展。此种格局符合中俄、亚欧区域和人民的利益,符合世界多极化的愿望,可望泽被后世,惠及沿途。但同时不能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抱太大、过高的期望,以致于不切实际,这是由两国外交关系的性质和水平、两国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历史传统以及全球经济格局和经济秩序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双方都要务实、理性,保持定力,防止因失望而走向失落,切忌过为己甚,极端实用主义。

  

俄罗斯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瓶颈在哪里?其对“一带一路”真正的需求和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要帮助解除俄罗斯的顾虑,解决俄罗斯的问题和困难,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利益,使其所得大于所失;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中、短、长期的具体规划;要加强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工作。欧亚地区牵扯到中国总体外交,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面向欧亚地区的抓总战略。俄罗斯地跨欧亚,是中国的最大邻国,在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示范性效应,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些举措难免具有政治性,比如,关于对接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方面,作为一个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格的传统大国,要俄罗斯达到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所希望达到的那种水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战略倡议的战略对接,普遍撒网,重点摸鱼,其效果值得观察。“走着瞧”,恐怕目前也是中俄学者的共识之一吧。

  

因此,“一带一路”“一带一盟”的对接合作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如果囿于困难和风险的一面,从短时段来看, 容易导致悲观和消极。但如果从一个长时间的历史过程和结果观之,这是超越古人的伟大事业,前景是乐观积极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对俄关系,包括“一带一盟”对接,要有大胸襟,大格局,重点是要从整个国际格局和中国总体外交的大局,关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出三个清单:哪些可以对接;哪些暂不能对接,但经过努力可以对接;哪些不能对接,但条件成熟的可以立即着手。够得着的可以努力创造条件;完全不能对接的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能源价格、海关税率、铁轨轨距等,要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具体分析,逐个解决。具体目标是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要重视现存的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作用,中俄共享该平台的使用,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使“一带一路”建设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并行不悖,协调发展。在实施路径、具体操作问题上中俄学界研究得很不够充分,或许需要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加盟。

  

不要陷入无谓的揣测和争论,要有包容雅量。俄民族性格好争,学界尤其如此,要达成完全共识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不要幻想完全达成共识。囿于国内外形势和中俄关系,俄政界比较务实,学者相对自由,俄学界受政界引导,学者观点可变。同时俄民族性格尊重实力,比较现实。因此,要以实力为后盾,重在实践,双边与多边并行,共同努力,共襄盛举,不聚焦或淡化所谓主导权之争,以市场为主平台,企业为主体,政府起积极引导、推动作用,坚持互利共赢。

  

“一带一盟”能否对接合作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一带一盟”战略对接是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的亮点、增长点和出彩点。在国家战略对接和大的利益面前,学术界、知识分子有不同认知、不同主张和表现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俄罗斯一方面是一个崇尚精神的民族,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国度,另一方面是功利实用的,理性而现实的。历史是复杂的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事后改变,但完全可能事先预设、规划。只要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做到共同能动地创造新的历史。

 

文章来源: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0年第6期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004   电话:010-58804929   传真:86-10-58804929
版权所有 ©2015-2016 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